很多人有一个幻觉,觉得自己只要努力,就能获得不一样的人生。结果三十年过去,发现自己跟隔壁老王一样,工资差不多,房贷差不多,肚子差不多。区别只在于老王秃了同花易配,你还在秃的路上。
这不是鸡汤里的“努力不一定成功”那么简单,而是一个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硬逻辑。
比如,你想象一下,假设全国平均工资在6000元,你一个人凭借聪明勤奋卷到1.2万,看起来翻倍了。但你知道吗?你的生活感受并不会因此翻倍。因为房价、教育、医疗、各种刚需性支出,它们涨价的速度永远超过工资的速度。你拿到的1.2万,其实在“购买力”上,跟十年前的6000元没太大区别。你觉得自己翻身了,其实是原地踏步。
这就是普通人赚普通钱的宿命。
有人会反驳,说不是啊,某某直播带货,一年赚了几个亿,他以前也是普通人。
是的,偶尔会有这种“锦鲤”,就像彩票一等奖的中奖者。但社会分配资源的规律,是长尾效应。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尾部,永远无法挤进那极少数的头部。你看到的光鲜成功故事,本质上是幸存者偏差。那一万个默默无闻的失败者,你没看到而已。
普通人,拼的不是运气,而是数学。
什么数学?就是“样本数”和“概率”。一个人一生能承受的试错次数有限。穷人可能最多有三次翻盘的机会,富人可能有三百次。如果你是穷人,三次都失败了,你就彻底凉凉;但富人哪怕前两百次都失败了,后面还有一百次能赌赢。
这就是博弈论里说的“筹码”。筹码多的人同花易配,能玩复杂的游戏;筹码少的人,只能玩简单的游戏。
举个现实的例子。
有个朋友,特别聪明,二十多岁就开始折腾投资。他没有背景,没有资源,靠着研究市场,一次两次确实赚了点钱。可惜资金盘爆雷,一夜之间赔光。那一刻他才明白:聪明不值钱,资本才值钱。
你看那些金融大鳄,手里几十亿、上百亿的资金,他们可以慢慢熬,错了也能翻身。可普通人呢?一旦资金断裂,就是灭顶之灾。
说白了,普通人不是不行,而是血条太短。
很多人说,要改变命运,就要有超越常人的努力。对不起,这句话其实只对一半。
你努力再努力,最后也只是“普通人里的上层”。比如你一个人年薪五十万,已经很厉害了,但放到一线城市,照样被房价打回原形。你依旧买不起顶级学区房,你依旧要挤地铁,你依旧要为了社保积分焦虑。
因为社会的规则就是——钱永远流向更有钱的人。
这句话听起来冷酷,但逻辑很简单。经济学里有个马太效应:强者愈强同花易配,弱者愈弱。你有钱,你能投资更好的教育、更好的医疗、更好的社交网络;你没钱,你只能在低端循环里打转。久而久之,差距越来越大。
那普通人是不是就没出路了?
也不是。
关键在于,普通人要认清一个事实:你没法用“非凡”的方式去赚大钱。因为那个位置已经被提前占满了。你唯一能做的,是用普通方式,在长期里赚普通的钱,然后通过复利,拉开差距。
什么意思?
比如,很多人一辈子挣的钱其实差不多,但花钱的方式完全不同。有人把所有的钱换成即时快感,买包、换手机、旅游、吃大餐。有人则把钱投在长期资产上,房子、基金、企业股份。
二十年之后,前者依旧在原地跑,后者资产已经膨胀。不是因为赚得多,而是因为花的方式不同。
这就是投资的底层逻辑:钱不是拿来花的,钱是拿来生钱的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延迟满足”。富人和穷人的最大区别,不是起点,而是选择。
穷人花钱买安慰,富人花钱买未来。穷人觉得“人生苦短,及时行乐”,富人觉得“人生很长,必须布局”。前者像是把钱当止疼片,后者把钱当种子。
所以普通人真正能做的,不是幻想一夜暴富,而是调整自己的消费与投资逻辑。
如果你能理解钱的本质是筹码,是信用,是未来的预支权,那你就会小心翼翼地守护它,不会随便把它换成瞬间蒸发的享乐。
再说点博弈论的。
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,普通人如果硬要跟头部玩家正面刚,那就是送死。比如,开一个奶茶店,你以为能火?结果资本入局,全国连锁,你直接被碾压。普通人最大的生存智慧,是“不跟大象赛跑”。
你要做的,是找缝隙。那些看起来不体面、不热门的行当,往往才是普通人的生存土壤。因为越冷门,越没人卷,越可能有机会。
普通人想赚钱,不是靠硬碰硬,而是靠避开锋芒,绕开风口。
系列衔接:赚钱同花易配,在于你能提供多少价值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